但这并不是说,理气范畴来源于佛教华严宗的理事观。
这就把人的意识变成了本体存在,即至善之体。[39] 敢于公开揭露、批判理学心性论的理论宗旨,否定绝对普遍的道德本体,把人性问题变成现实的具体的经验论问题,这不能不说是陈确的一个大胆的行动。
[35]《学言上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十。因此,在心性情的关系问题上,他又主张形而上者谓之性,形而下者谓之心[10],性以理言,……心以气言[11]。[44] 尽心就是践形,即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,而不是理学家所谓无欲主静的复性之类。王阳明的无善无恶说,确实受佛、道虚(空)无说的影响,刘宗周则坚持以至善为体。他从理论来源上揭露了这种性本体说是从佛教脱胎而来的,不是儒家孔孟以来心性论的本来面目。
人性具有善的可能或潜能,但未必都能成为善,成善成恶,关键取决于后天经验和实践。理学家把性说成是脱离感性经验之心而超然独存的形而上者,结果,在气质之外求义理,人心之外求道心,有上一截而无下一截,有体而无用,使心性之学不得而明。[15] 很清楚,刘宗周很强调感性的物质存在,即气质之性,经验之心,有形而后有性,有人心而后有道心,义理之所以为性,是气质具有的,道心之所以为心,是人心具有的,并不是气质之外有义理之性,人心之外有道心。
他在与陈确讨论心性问题的信中写道:夫性之为善,合下如是,到底如是,扩充尽才而非有所增也,即不加扩充尽才而非有所减也。但性不离心,性不离情——即所谓性之所以为上而心其形之者与![12] 这里最重要的是他把心看作活生生的人心,所谓心体即性,不离这活生生的心,通过人心而体现出来,性就是心之性,虽有形上形下之分,却终归是一体,这个体,既是本体,又是形体,透过形体表现其本体,透过形而下表现其形而上。心只是人心,而道者人之所当然,乃所以为心也。离开气、情、才,所谓人生而静以上的性本性,竟是何物?不是老子之所谓无,便是佛氏之所谓空。
[25] 但未发气象只能从已发处看。[33] 这生而有之之理,就是生之理、心之理,决不在形而下者之外,即不在心理情感之外。
……以气质言性,是以习言性也。最大的突破是,他否定了理学家的形而上学本体论,直接从形而下的情、才、气论性,把理学家的形而上的道德性命之学变成了经验论的日用践履之学。[57] 他否定有人生而静以上的悬空的性本体,也就是否定在人心之外,有推原其上一层以为之性的形而上者。因此,他认为陈确论性善,反得半而失半矣。
[40]《瞽言三·气情才辨》,《陈确别集》卷四。[16]《与(陆)以建二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十九。理学家高谈性命,句句不离本体,其实皆是白日说梦,转说转幻,水底捞月,愈捞愈远,则何益之有乎。[36]《瞽言四·与刘伯绳书》,《陈确别集》卷五。
他的一体两分、指情言性说,就是在这样的批判中提出的。夫人心有独体焉,即天命之性,而率性之道所从出也。
因此,他不遗余力向性本体论发动了进攻。这是刘宗周心性论的一个根本特点。
[47] 人心本无天理之说,同他否定心本体、性本体之说是完全一致的,但人心不能无欲,欲是人的正常的基本需要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刘宗周 陈确 黄宗羲 心性论 。是故‘性情二字,分析不得,此理气合一之说也。[6] 心体就是天命之性,也就是太极全体,这同朱熹所说的本心并无区别。情、才与气,皆是性之良能。[25]《学言下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十二。
既然气、情、才有善的潜在可能,可以学而成为善,那么,所谓性善,就是发展、实现其内在的可能性,使之变为现实。为什么如此呢?则以心即理也[58]。
他批评佛教说:禅门以空为体,故归于无所。刘宗周则提出指情言性说,否定未发为性、已发为情之说,但仍主张体用一源说。
人性具有善的可能或潜能,但未必都能成为善,成善成恶,关键取决于后天经验和实践。[8]《学言中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十一。
[26]《学言上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十。[39]《瞽言三·性解下》,《陈确别集》卷四。这是人人所固有的,物则无此理。体则情性皆体,用则情性皆用,以至动静已发未发皆然。
当他强调情感的时候,同时也就是讲理性化了的道德情感。情才气三者虽有分别,但都是感性的、具体的。
他对理学家存天理,灭人欲的道德说教极为不满,对这种说教所造成的后果也极为痛心,指出:天理人欲分别太严,使人欲无躲闪处,而身心之害百出矣,自有宋诸儒始也。其实孟子所言,明白显易,因恻隐、羞恶、恭敬、是非之发,而名之为仁义礼智,离情无以见性,仁义礼智是后起之名,故曰仁义礼智根于心。
即形色以求天性,……又安见形色之谓下而性天之谓上哉。可见,他所谓心体即性体,就是绝对的道德本体,具有道德价值。
这正是对人的需要的充分肯定。[13] 他所谓性,是先验的道德理性,并不是经验的实然之心。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,公共之物也。[6]《学言》,《刘子全书遗编》卷二。
[29]《商疑十则答史子复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九。[7]《人谱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一。
盖人性无不善,于扩充尽才后见之也。[44] 尽心就是践形,即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,而不是理学家所谓无欲主静的复性之类。
天命有善而无恶,故人性亦有善而无恶。静中求用,是真动之用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物竞天择网 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